CMF月度报告发布,聚焦新动能支撑下企稳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
本文字数:7810字
阅读时间:24分钟
4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4年4月)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新动能支撑下企稳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来自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及行业专家刘元春、朱海斌、陆挺、王丹、肖立晟、王孝松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孝松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经济企稳向好,动力仍待加强
二、价格指数回落明显
三、景气指数表明企业信心增强
四、贸易短期波动、中长期向好
五、新动能的支撑作用
六、巩固和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复苏
一、经济企稳向好,动力仍待加强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呈现企稳态势,但从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等关键经济指标来看,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202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超出了市场预期,包括境外媒体及多家机构的预测。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38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9846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74915亿元,增长5.0%,三大产业增长相对均衡。
回顾2019年疫情前的经济数据,季度同比增长率稳定在6%左右。经过去年的波动后开始趋于平稳,最高的时候超过6%,目前基本在5%左右,稳定增长的趋势已初步显现。环比增长率通常波动较大,疫情前的环比增长率约为1.7%至1.8%。2023年起,环比增长率进入较为稳定的区间,维持在1.5%左右,本季度为1.6%。
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上升,一季度增长6.2%,农村居民增幅为7.6%,城镇为5.3%。一季度人均支出7299元,同比增长8.3%,其中食品烟酒、居住和交通通信支出占比较大。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3月,失业率为5.2%,同比和环比均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8588万人,同比增长2.2%。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比增长2.2%。
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较前几个月有所下降。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显著,3月增长7.6%,一季度增长7.5%。基数扰动和价格回落是导致工业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高技术制造业仍保持领先地位。从所有制来看,国有和股份制企业增速较高,外商和私营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尽管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下降,整体向好趋势未变。
1-3月累计固定投资增长率为4.5%。按来源划分,国有投资增长7.8%,民间投资增长0.5%,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房地产行业的拖累。按产业划分,第二产业成为投资增长的支撑力量,增长率为13.4%,一产和三产投资相对增长缓慢。按行业划分,采矿业和水热气电增速较高,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有较大幅度下降。按注册类型划分,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呈现负增长。总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升,制造业带动作用明显,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外商投资形势需要进一步关注。
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1%,为近期低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一季度增长率达到11.6%,近两年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新业态对消费增长具有较强支撑作用。另一特征是餐饮业增长状况好于零售业。
房地产形势不容乐观,投资开发增速持续下降趋势明显,1-3月份下降9.5%。房企到位资金增速大幅下降,1-3月份下降26%,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1-3月同比下降19.4%和27.6%。总的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热情持续下降,部分房企面临困境,商品房销售十分低迷,住宅开发投资和销售下滑最为明显。
二、价格指数回落明显
从价格角度分析,如果GDP增长率达到5.3%,理论上价格水平将呈现温和上升趋势。然而,一季度CPI呈现季节性回落,PPI也出现下降。
CPI同比增长0.1%,环比下降1%。按类别划分,同比方面,食品烟酒和交通通信有所下降,而其他类别均呈现增长;环比方面,食品烟酒和交通通信同样下降,教育文化娱乐也出现下降,其他类别则有小幅上升。总体来看,CPI同比小幅上涨,环比由升转降,食品烟酒、交通通讯价格同比环比均下降,春节后价格趋于平稳可能是导致环比下降的重要原因。
PPI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的趋势大体一致,但购进价格的同比下降幅度更大,达到3.5%。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与PPI基本同步,整体处于下降区间。总结来看,PPI同比降幅扩大、环比降幅收窄,这反映了供需两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煤炭、非金属等价格下降表现出需求拖累特征,这些产品作为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原材料,因房地产市场开工不足导致需求萎缩,进而引起价格下降。此外,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影响显著,PPI环比降幅收窄。
三、景气指数表明企业信心增强
3月景气指数表现理想,具体来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0.8%。过去一年中,仅有两个月的PMI指数位于荣枯线50%以上。经过半年调整,PMI指数不仅恢复至50以上,而且较上个月提升了1.7个百分点。
细分指标显示,制造业关键指标均高于50%。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2%和53.0%,比上月上升2.4和4.0个百分点,制造业产需景气水平明显回升。采购量指数为52.7%,比上月上升4.7个百分点,意味着企业采购活动明显增加。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3%和50.4%,比上月上升5.0和4.0个百分点,进出口指数重返扩张区间。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1%、50.6%和50.3%,比上月上升0.7、1.5和3.9个百分点,不同规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均有所改善,其中,小型企业PMI12个月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
高技术制造业、消费品行业、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3.9%、51.8%和51.6%,比上月上升3.1、1.8和2.1个百分点,均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重点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5.0%,相关行业产需加快释放。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企业信心有所增强。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众多企业对本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上升,尽管较最高点有所下降,但当前仍处于上升区间,达到53%。3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升,服务业扩张步伐加快。分行业看,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经营较为活跃,其中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2%,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多数服务业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保持乐观。然而,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5%,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8.2%,比上月下降3.8个百分点。销售价格指数为48.6%。其中,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6.6%,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下降。其中,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7%,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3月综合PMI产出指数(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的平均值)为52.7%,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升,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加快。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8%和53%,相比之下非制造业恢复更为明显。
四、贸易短期波动、中长期向好
1-2月份我国贸易实现了“开门红”,3月有所回落,下降幅度超出预期。但2024年第一季度的贸易整体仍呈现出积极的增长趋势。
3月,人民币计价的贸易情况更为乐观,进口实现了小幅增长,贸易顺差仍然保持盈余状态。具体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5008.1亿美元,同比下降5.1%。其中,出口2796.8亿美元,下降7.5%;进口2211.3亿美元,下降1.9%,贸易顺差585.5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进出口3.56万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出口1.99万亿元,下降3.8%;进口1.57万亿元,增长2%,贸易顺差4158亿元。
1-3月,按美元计,进出口总值1.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8075亿美元,同比增长1.5%;进口62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5%。按人民币计价,进出口总值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5%,从规模看,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从增速看,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其中,出口5.74万亿元,同比增长4.9%;进口4.43万亿元,同比增长5%。
在贸易伙伴方面,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但美国的排名已下降至第三位,在我国进出口中的占比为10.5%,东盟为15.7%。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发达经济体与我国的贸易额均有所下降,而东盟的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
民营企业在出口方面表现突出。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5.53万亿元,增长10.7%,占进出口总值的54.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97万亿元,占29.3%;国有企业进出口1.64万亿元,占16.1%。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加8.8%。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分别增加10.4%、1%。
在产品方面,传统和现代产业共同支撑出口发展。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3.39万亿元,增长6.8%,占出口总值的59.2%。其中,电脑及其零部件、汽车、船舶分别增长8.6%、21.7%、113.1%。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9757.2亿元,增长9.1%,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分别增长5.4%、14%、23.5%。
从进口看大宗商品和民生消费品稳步扩大。一季度,我国能源、金属矿砂、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6.2%。其中,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2.86亿吨,增加8%;铁、铝等金属矿砂3.74亿吨,增加5%;粮食3841.6万吨,增加5.1%。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纺织服装、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分别增长12.6%、18%。
五、新动能的支撑作用
2024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出一定的积极趋势,但并未出现特别明显的亮点,也缺乏能够显著提振信心、激发对中国经济复苏强烈信心的信息。公众对于目前的增长态势能否在未来得以持续,普遍持有一定程度的担忧。我们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新动能的支撑,未来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新动能,还应当培育和发掘新的增长点。
第一,产业新动能,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分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增长9.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这些行业均是现代化制造业体系的代表。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该行业曾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但今年以来显著增长,营业收入增长了8.2%,利润大幅增长了210%,达到去年同期的2.1倍,表明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在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分产品来看,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产量同比增长28.2%、20.1%、41.7%。与光伏相关的多晶硅、单晶硅增速高达50%以上,服务机器人增长26.7%,3D打印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0.6%、39.5%,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第二,投资新动能,投资作为未来产出的先行指标,高技术产业投资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比去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和12.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2.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13.9%。5G基站、“东数西算”、光纤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落地。以5G基站为例,自2019年首次建立以来,至今已建成约337万个,占全球总量的60%,这一投资不仅对当前GDP增长有拉动作用,对未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扩张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消费新动能。一方面,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消费新动能。由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不断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网上直播、即时零售非常火爆。网上商品零售额一季度增长11.6%,在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电商交易总额由2018年的31.6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约46万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自2013年起,我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近五年来,电子商务从业人数从4700万增加至超过7000万。
另一方面,绿色化、数字化形成消费新动能。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1.8%,限额以上单位低能耗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速超过20%;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产品销量快速增长,消费提质升级趋势明显。线下实体零售店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消费场景融合、提升购物体验,带动商品零售稳定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其中,便利店、专业店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2%和6.3%。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标志,自2013年起便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去年在高基数的基础上,新能源汽车销量依然实现了超过37%的增长率,销售量突破了900万辆。
第四,贸易新动能。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9.6%,其中,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增长11.8%。从贸易伙伴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增速均高于整体。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82万亿元,增长5.5%,占进出口总值的47.4%,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进出口1.6万亿元,增长6.4%。同期,对其他9个金砖国家进出口1.49万亿元,增长11.3%,占14.7%。跨境电商的进出口额和增长率从2020年到2023年持续增长,最高时增长率达到25.7%,去年在高基数的基础上达到了15.6%的增速,总值超过2万亿元。
六、巩固和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复苏
当前,新动能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撑,但从绩效角度来看,其增长潜力与动力仍需进一步强化。以下将从巩固现有新动能及培育未来新动能的角度,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第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创新驱动。总书记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无论是投资还是产业,都需要依靠高科技的推动,所以高科技产业要在所有产业中起到引领作用。首先,深耕新赛道、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其次,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并塑造竞争新优势。然后,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最后,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二,促进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发展。尽管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但其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只有5.6%,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未来应优化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加强售后服务。提升售后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利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优化通关、税收、金融服务,实现一站式服务。
第三,重视新基建。从以上数据来看,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基站的部署,对于投资活动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未来应要根据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类型制定不同的投资建设引导,另一方面,要持续研究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指导目录体系,明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范围,加大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培训指导。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牵引、场景驱动,创建新型基础设施示范标杆;二是多元投入、协同发力,扩大新型基础设施有效投资。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论坛第二单元,结合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各位专家围绕“新动能支撑下企稳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展开讨论。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指出,GDP增速达到5.3%,超出市场预期。新质生产力,尤其是高新制造业,如新能源车、太阳能电池和智能手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由于国内增长受制于不少地区的收入增长,所以必须要开发海外市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对中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另一个增长来源是基建投资,尤其是面向清洁能源、提高抗震救灾能力的政府类项目。
在消费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消费支出的提高表明经济和消费正在正常化。居民部门支出的主要增长来自服务性消费,其中,房地产价格下跌对于释放资金和促进服务性消费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在产能方面,关键在于价格和市场需求的匹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目前汽车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应积极开发新市场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在通胀方面,我国低通胀环境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不仅有内需不足的问题,也有工业向消费转移低通胀的问题。从银行层面来看,不少银行高度暴露在房地产和地方债的风险之下,所以今年防风险预期仍然是第一位,信贷扩张总量会受到一定限制。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开局良好,喜中带忧。尽管GDP增速达到5.3%,超出市场预期,为全年5%的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但经济中仍存在一些隐忧。工业生产是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表现突出。同时,出口的强劲增长和国内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制造业投资增加也是一季度生产表现良好的重要原因。然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行压力、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以及通缩现象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确保今年完成5%的增长目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针对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应重新调整社会财富分配,加大对居民部门的转移支付,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房租赁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来提高居民收入和信心;第二,新质生产力是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推手,应加大对服务业创新和升级的支持,以及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在房地产政策方面,应进一步放松政策,并考虑使用房地产稳定基金和成立专门机构来平稳市场。总的来看,尽管存在下行压力,但通过政策调整和市场自我修复,中国经济全年达到5%的增长目标是可行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肖立晟指出,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呈现明显复苏态势,但仍存在需求压力。第一季度实际GDP增速达到5.3%,超出市场预期,其中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超出预期,这与海外需求的超预期复苏有关。内需的主要拖累因素是房地产部门,房地产调整接近尾声,触底迹象明显,但房地产行业的反弹和企稳仍需时间,需要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除此之外,我们目前还面临实体经济融资意愿不足、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资产价格异常波动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策层面的进一步支持和调整,在货币政策方面,应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财政政策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支持,以提振经济。关于汇率和价格问题,在美国经济大概率软着陆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有机会得到支撑,外资重新流入能够为国内货币政策提供新的动力。如果能够有效控制风险,预计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中国经济预期将快速改善。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我们目前不仅面临中美大国博弈和世界格局加速调整的冲击,同时自身也正在经历结构性的深刻调整,应基于这一大背景来分析讨论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变化。宏观上,5.3%的GDP实际增速超出市场预期,名义GDP增长率为4%,反映出经济转型期间的价格效应,包括总需求不足和结构性变化。微观上,政府、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改善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在房地产问题方面,提供流动性支持和政策调整对于稳定市场至关重要,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有其独特性,不应简单与国际经验相比较。如果房地产能在本年度实现稳定,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有望迅速实现。在消费问题方面,消费增长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消费水平的提升依赖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短期消费刺激政策的力度。我们需高度重视当前经济中的不平衡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将需求端作为政策制定的重点,供给端的过快恢复可能会导致经济复苏不可持续。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指出,尽管年初经济表现良好,GDP增长达到5.3%超出预期,但仍需对未来保持谨慎态度。2021-2023年中国经济的开局良好但后续发展不达年初预期,2024年和前三年相比有三个有利条件:宏观政策的宽松和刺激力度加大、美国和欧洲停止加息支撑中国外需、中国经济的再平衡。然而,考虑到一季度数据中存在的价格因素和三月份关键经济指标的下行趋势,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动能减弱的问题。
未来我们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风险。一是房地产行业的持续恶化,政府应采取主动作为来抑制螺旋式下降。在保交楼方面做好调研工作,对于去化率低的楼盘采取其他措施,如政府购买转为保障房,中央政府可能需要通过特别资金配置和特别设置机构来推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二是消费动能减弱,零售数据可能出现低迷。三是新三样投资存在潜在风险,光伏组件和碳酸锂的价格从2022年高点已经分别下降了60%和80%,新三样的大规模投资可能已经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可能面临欧美国家新一轮的抑制政策。
延伸阅读
刘青:在开放型经济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引领
袁海霞等:GDP增速超出预期,工业生产是推动增长的主因
王晋斌:美联储没有必要再加息
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消费者如何参与数据要素市场?
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王建冬: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三个关键问题
中国移动研究院林琳: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与赋能经济发展